青年才俊出我辈 | 何俊杰,创新路上永不止步
青岛石科化工技术有限公司——以“石科、时刻在,让科研减少等待”为服务理念,紧随新旧能转换之势,致力于提供完善领先的科研辅助服务,提供实验室问题整体解决方案,助力科研、助跑创新。
石科的山东省特色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中博华科已完成青岛“中德生态园”入住。
而石科的发展与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青岛石科化工技术有限公司的创业核心。石科已拥有参股公司三家,其中“青岛中博华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环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他为法人成立。在他的引领之下公司不断壮大、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他就是我校2014级毕业生机电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何俊杰。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吧~
何俊杰,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4级学生。
曾获2015年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团中央)全国三等奖;
2015年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湛江市)全国一等奖;
2017年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CPES)全国二等奖;
2017年华北赛区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教育部)特等奖(第一作者);
2017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教育部)全国一等奖(第一作者)。
柚子就问你厉不厉害?
每一个光环的背后总有它自己成功的秘诀,
接下来,
就让我们看一下何俊杰学长是如何
一步一步获得现在的成就的吧!
初次接触大学科技协会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人生就此改变。来到这里,他带着好奇心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在一次科协的宣讲会上,单片机、机械臂、八字小车……一个个新兴事物不断闯入脑海,就像一见钟情,至此便迷恋上风云变幻的科技力量。
那是充满魅力的一个地方,在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里,何俊杰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做科研!
有了目标,眼前的路也就清晰起来,他开始到处打听有关科技的资讯,先后加入了科技协会和“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组织。
初来乍到,却对一切表现出十足的兴趣,跟着前辈和教授们从一点一滴学起,从最初的打印文案、修改说明书,到后来的三维绘图和专利申请,他一步步踏入科技的世界。
虽然初出茅庐,但却志气满满。钻研如何写专利申请书、苦想怎样让项目更加高效,在最初的日子里,时常有些新奇的点子,便会拿去和前辈商讨。
于是,一个个看似疯狂的主意从毫不成形到产出成品,那种自豪和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他今后的科技之路。
做任何事都一样,波折坎坷总少不了,也许有人选择了退缩,而何俊杰却是越挫越勇。
一路走来,科技所得众多,他最不能忘怀的是刘永红教授及其指导的“海底管道切割机器人”项目。
首次参与并承担项目主力,这是他科技创新道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也是科技之梦腾飞的地方。实验过程中,在根据实习时焊接板材因电流过大而熔透钢板的经验完成了针对焊接电流与熔透速度的实验后,他的团队发现在电流增大的同时,焊接热在板材上的热影响区也随之增大。
不是课本内容,没有经验指导。“又不是实验主体,别忙活了……”总有动摇的念头,但他们仍决定自己探索下去。
图书馆、资料室,在一本本翻开摞起的文献书籍里,他们找到了原理和相关实验,在实验室成功模拟出了海水工况,实现了焊接过程的水下模拟工作。类似情况时有遭遇,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海底管道切割机器人”先后攻破了上下扶正、水下焊接的密封、自动对准换丝等众多难题。
这第一次的同科技共舞于他而言不仅是满足,更是成长和蜕变。耗时整整两年的机械成型、周而复始遭遇的难题、密密麻麻的文献资料,它们告诉他创新是苦的,但那种攻破难关而有的舒心却是酣畅淋漓。
大三时,何俊杰担任学校“奇点”创新团队队长,这是其第一次承担团队队长的工作。他在深入科研创新工作的同时,也感慨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一路走来,他们完成了对“基于视觉识别的海上浒苔智能打捞船”的自主设计制造的过程。从带领团队走访调研,到请教老师的论证审核,从电脑作图到程序设计,从第一次下水到自动识别,每一步走的都很艰辛。
但谋事就是如此,捷径难以成功,这一年多带队的实战经验也为他后来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要踏实肯钻,哪怕挑战重重又有何惧。
看到如此优秀的学长,相信大家一定和柚子一样热血沸腾了吧!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诚恳地在求学之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丨何俊杰
素材来源丨机电工程学院
编辑丨李甜雨 汪家祺 陈栋
责任编辑 | 李佳佳 朱青
审核丨张展 石国卿